元代。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大蘇吉鄉明水村出土,現藏于內蒙古博物院。袍長142厘米,兩袖通長246厘米,袖口闊14厘米,下擺寬115厘米。交領,右衽,窄袖,束腰,下擺肥大拖地,腰部右側釘有以黃色絹帶制作的6對扣袢及54對作束腰的辮線。面料為方勝聯珠寶相花織...
清代,外徑3厘米,高2.3厘米?,F藏于內蒙古博物院。此扳指選料上乘,玉質溫潤,為和田玉質。器口一面為弧形,一面平整。扳指以回文規矩鎖邊,通體陰刻乾隆御提詩《再詠玉韘》:“蓬矢?;∽R舉男,賦詩言射我需諳。鉤弦易挽鈞盈六,辨制底須朱極三。終不可...
西夏雙魚紋金指剔,長6.6厘米,寬1厘米,重11.7克,內蒙古博物院藏。該器物純金制作,柄部造型復雜,主體呈雙魚紋,雙魚兩鰓相對,張口托荷,兩鰭相連,尾部束帶。頭、尾各飾有荷葉、蓮蓬、聯珠等紋樣,下接雙面斜刃斧頭狀刀頭。刀柄頂部作雞心形花板,葉...
清剔紅春壽寶盒??趶?7.8厘米,足徑22.2厘米,高11厘米。該藏品為二級文物,現藏于內蒙古博物院。其蓋面中心為一“春”字,春字圓形開光內雕壽星端坐樹下,身側臥一仙鹿。春字兩側,飾有云龍紋,下方為聚寶盆,盆內飾珊瑚、象牙、犀角、寶珠、經筒、盤長...
庫思老一世銀幣,屬波斯薩珊銀幣,直徑2.9厘米,模鑄制作,一級文物,1965年在呼和浩特市出土。內蒙古博物院藏。該銀幣正面為國王的側首半身像,頭戴高冠,王像前有缽羅婆文王名“庫思老"的銘文。連珠紋輪廓外,頂部有一新月,抱一圓形物,左右兩側和下方...
1953年的夏天,時屬熱河省的赤峰縣大營子村的西北山地,被雨水沖出一座古墓,熱河省博物館籌備組先后去該地進行了兩次調查,認定該墓是遼穆宗應歷九年“故駙馬贈衛國王墓”。因為墓葬未曾被盜,保護及時,墓中所發現的陪葬品數量眾多,其中大部分為皇家...
9月17日至20日,內蒙古博物院典藏部派員赴東莞博物館開展“拓跋鮮卑史詩之路:從嘎仙洞到盛樂,從平城到洛陽”展覽文物點交工作。此次展覽共展出171件(套)文物精品,講述拓跋鮮卑從嘎仙洞一路南下,走向民族融合的崛起之路。展品中包含內蒙古博物院藏鹿...
9月13日至20日,內蒙古博物院典藏部派出兩組人員赴甘肅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鄂爾多斯市博物院、赤峰博物館、通遼市博物館、遼中京博物館、翁牛特旗博物館、巴林右旗博物館、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等單位...
2023年8月,文物保護部對院藏紡織品文物和一件質地為皮革疊加青銅材質的文物展開保護修復工作。我院文物保護部一直秉持“科學診斷、精準治療”的修復理念,每件文物都量身定制修復方案。尤其紡織品文物屬于蛋白質纖維織物,大多有腐爛、霉變、脆化等問題...
近日,來自浙江理工大學、中國絲綢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的《皮革文物劣化機理與預防性保護策略研究》項目組專家和成員,齊聚內蒙古博物院開展項目工作,借助科技力量對館藏皮革制文物進行無損檢測。項目組人員使用XRF便攜設備對文物進行無損檢測文物載...
近日,《皮革文物劣化機理與預防性保護策略研究》“十四五”國家重點專項項目組赴新疆開展工作。來自中國絲綢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成都博物館、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大學等10家單位的項目組成員在新疆考古研究所及當地各博物館開展皮革制文物取樣和檢測...
近日,我院《內蒙古桃紅巴拉墓葬出土銅器的科學研究》項目組根據課題需要對院藏45件(套)東周時期青銅器文物進行了無損檢測。同時又對院藏10件(套)遼代一級文物進行了檢測。這10件(套)一級文物的成分組成問題無法從表征直接判斷,本次檢測為其提供...